穿越50年代,看电力作业测距技术的迭代跃升发表时间:2025-07-15 13:49 经济振兴,电力为先 电力发展,安全为天 从横贯天山的昌吉-古泉±1100kV特高压巨龙,到粤港澳大湾区纵横交错的超级电力走廊,每一寸电缆的蜿蜒,每一座铁塔的耸立,都在丈量着中国电力的攀登高度。 在波澜壮阔的能源版图背后,“安全距离”始终是悬在电力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导线摆动的毫厘之间,细微之差划分安全与危机的疆界。 ![]() 正是这种刀锋上的精确博弈 推动着安全距离监测技术的代代革新 在电力安全监测的拓荒年代,绝缘测距杆与机械式接触报警器构成近电作业的原始防线。电力工人手握标尺测杆抵近带电体,当触头间距小于安全阈值时,机械联动装置触发警报,标志着接触式机械测距在电力安全领域的工程化应用开端。 ![]() 1980年代,电磁感应原理的近电报警器开始应用,电力安全监测从接触式测量向非接触式预警转型。作业人员通过随身佩戴报警器,在接近带电设备时触发声光警示,摆脱与带电体“贴面丈量”的风险,但在应用过程中易受金属设备干扰误报以及缺乏动态监测能力的局限逐渐暴露,因此催生了后续光电测量的技术探索。 ![]() 1991年,我国首次发布电力行业标准DL 408/409,明确安全距离要求,推动行业步入标准化管理新阶段。同期,红外测距仪开始应用于非接触式静态测距,此类设备测量精度有所提升,但在光照条件不好或雾霾等天气下却时常“抓瞎”;2000年以后,激光测距与扫描雷达异军突起,实现厘米级静态精度监测,并初步具备动态目标捕捉能力,只是单点激光设备仍无法适应快速位移场景的问题。 ![]() 至2010年后,卫星RTK、UWB定位、视频布控球、电压感应器等监测技术与设备深度应用于电力领域,却各自面临瓶颈。 ![]() 申威睿思近电作业实时测距管控装置,基于高精度三维激光雷达+智能视频监控分析+边缘计算+多通道物联感知,实时监测吊臂/吊卸物/人员等与带电区域的动态实时距离,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针对现有产品以及行业痛点靶向突破。 ![]() ![]() 从机械标尺的物理触碰 到激光雷达与AI识别的智能感知 电力安全距离测量技术走过漫长创新之路 申威睿思以技术创新突破传统监测边界 在厘米级精度中筑牢生命防线! |